专家:家长是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第一监护人 新京智库

发布日期:2024-09-19 14:20

来源类型:搜狐网 | 作者:长濑智也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香港和澳门开彩结果历史】【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资料,澳门资料库,49hg】【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一码一肖100%准】

2024年7月26日,上海,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参观者玩网络游戏、手游。图/IC photo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现代青少年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但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和充值问题也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暑假,未成年人有了更多空闲时间而家长却并不一定能够随时看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未成年人喜欢玩游戏,有一定的生理、心理上的合理性。未成年人不管是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的,在学习之余,通过玩玩游戏来放松一下,本来是个无可厚非的事情。因此,没有必要妖魔化游戏,就是要适度而已。

北京师范大学游戏研究学者、“游戏的人”档案馆馆长刘梦霏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实,防沉迷针对的是一部分本身已经出现了社会失调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就是说其实这群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已经是“问题未成年人”。这群未成年人当然应该去专业机构接受治疗,但是否应该以他们为标尺去衡量所有玩家?“我们讨论游戏防沉迷时,是不是应该强调一下这个?而不是让人感觉只要玩游戏就需要防沉迷?”

面对老问题、新问题,我们该如何有效治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充值问题?新京报为此采访了多位研究专家。

企业是游戏沉迷的第一道防线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充值问题,平台(企业)的责任不可忽视。

中国政法大学政法宣传与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平方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网络游戏企业是保护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确保所有用户都通过实名验证系统注册和登录。实名验证系统的接入,如国家新闻出版署推出的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要求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这不仅能有效识别未成年用户,还能确保他们的游戏时间和消费受到严格限制。

“企业还应对游戏内容进行适龄提示和内容分级,明确不同年龄段适合的游戏内容,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对新京报记者说。比如,网易旗下手游《蛋仔派对》在全渠道接入人脸识别机制,累计拦截了超过500万次疑似未成年玩家的充值行为。这样的措施不仅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减少了他们在游戏中的不必要开支。

技术创新是实现未成年人保护的关键手段之一。刘晓春表示,游戏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增强防沉迷系统的有效性。例如,网易和腾讯等企业采用的“刷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来验证用户身份,从而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还能减少因身份验证频繁导致的用户体验不佳问题。

此外,刘晓春建议,企业还可以开发动态分析和识别功能,根据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识别和处置。例如,建立家长协管机制,允许家长通过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来管理游戏时间和消费情况。这种机制不仅能加强家长对孩子游戏行为的监控,还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大额充值。

家长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第一监护人

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上,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的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游戏,健康成长。

刘晓春表示,“未成年人所在的学校应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游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配合,预防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游戏,避免其沉迷。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共同监督和管理学生的网络游戏行为。

为了进一步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区和其他社会机构也应提供丰富的线下活动和交流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教授对新京报记者说,“现在很多学校不允许孩子在课间下楼,担心他们在楼梯上相互推搡或者一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把楼道完全封起来,门窗锁起来。在放学后和假期,大学和各个中小学的操场也不对外开放。”

袁治杰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安全考虑,但却限制了孩子们自由交流和活动的空间,导致他们不得不依赖网络游戏来填补空闲时间。因此,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监督和支持系统应提供安全保护措施,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多线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减少其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匡文波认为,对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政府、学校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更多的还是家长和孩子本身的责任,尤其是家长,这是最主要的。假如一个家庭里父母求上进,很爱学习,孩子玩游戏的可能性也会更小;如果父母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孩子能不玩游戏吗?“家长对孩子玩游戏的态度,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负有重要责任。刘梦霏指出,“家长应主动了解并使用现有的数字化工具,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了解他们的游戏内容和行为。”

刘梦霏表示,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游戏时间之外,还要关注孩子在玩什么样的游戏、看什么样的视频、与什么样的人交流。这种积极的参与和陪伴,可以避免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受到不良影响时无人求助,进而遭遇更多侵害。

原平方亦认为,家长通过日常教育和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避免孩子因缺乏指导而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这是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的责任,对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游戏,预防、制止与监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点非常重要!”

刘梦霏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正是因为现在每周玩三个小时的政策规定已经执行得很好了,她认为社会应该把更多关注投向游戏素养教育,而不是仍然局限于防沉迷的思路来一味强调“堵”。“既然青少年一周只玩三个小时,可以说已经堵住了,那是不是可以考虑建设性的‘疏导’。换言之,通过游戏素养教育去引导孩子批判性地认识和利用游戏?”。游戏素养教育是一个体系性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研究界、公益界与游戏公司一起多方共建,目标就是“让游戏能够和书、电影这样的文化载体一样,得到批判性的利用,并最终能辅助孩子成长。”

持续优化政策监管“防护网”

在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保护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实践中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通过持续完善政策和实践,才能构建更加健全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充值乱象的保护体系。

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政策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刘梦霏介绍,我国在未成年人的游戏防沉迷政策规定是世界上最严格也是最严厉的。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了严格限制: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这样的时间限制旨在减少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风险”,刘梦霏说,同时也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了明确的防护依据。

然而,政策的制定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落实这些政策仍然面临挑战。

原平方强调,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游戏企业落实防沉迷措施的监督检查。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对未严格落实防沉迷措施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和处罚。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才能确保企业真正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刘晓春进一步指出,现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和短板。例如,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和充值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有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冒用成年账户中,超过六成的账户有家长帮助通过人脸识别的情况。这种现象表明,家长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操作仍需加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现有的防沉迷措施。刘晓春建议,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更加严密的身份验证体系,并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例如,采用动态分析和识别功能,根据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识别和处置。这样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减少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的可能性。

未来的改进方向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政策。刘晓春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推动多方协同落实,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例如,行政主管部门和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公益诉讼等方式,进一步划定规则的应用边界,明确各方责任。这样的多方协同治理,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还能增强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视。

多位受访者一致认为,要有效解决未成年游戏沉迷、充值问题,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技术创新、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标。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编辑 柯锐

校对 杨利

郑秀珍:

1秒前:这是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的责任,对于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游戏,预防、制止与监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

韦鹏翼:

9秒前:未来的改进方向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政策。

陳啓泰:

9秒前:未成年人不管是爱学习的,还是不爱学习的,在学习之余,通过玩玩游戏来放松一下,本来是个无可厚非的事情。

马戴:

7秒前:企业是游戏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游戏沉迷、充值问题,平台(企业)的责任不可忽视。